战网中国
标题:
跟以色列人比幸福
[打印本页]
作者:
抵押菠萝兔
时间:
2013-11-19 12:51
标题:
跟以色列人比幸福
哈佛有位前任教授,名叫塔尔·本-夏哈尔——看姓名就知道是犹太人。此人1970年生,因在哈佛时教授一门积极心理学课程而声名鼎沸,成了全世界最有名的“快乐专家”之一。本来在美国已成就斐然,但是,本-夏哈尔选择了移民以色列。现在,他身上已无哈佛教授光环,在地中海边的小城赫兹里亚任教,做个teacher。
本-夏哈尔这样明达的世俗主义者,是绝无可能沾染宗教犹太人的那套信仰,认为“回归”以色列、光耀圣经里的祖先,是每个犹太人都该参与的一桩大事业的;他也不太可能单纯出于对更好的生活环境的渴望。世上环境更美、经济更富的国家有的是,赫兹里亚更是一个难以出现在任何导游书里的地方——因此,他的移民,是一个极有说服力的证据,表明这个国家的幸福指数很高。
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,简称OECD,有一项职能是每年统计“更好生活指数”,发布其36个成员国在人民住房条件、医疗健康、可支配收入等11个方面的分数。36个国家,绝大多数都在第一世界:传统的“人间天堂”北欧五国统统在列,它们就像一群学霸一样积极投入大大小小的排名竞争,显示自己的出类拔萃;美英法,德意西,瑞士荷兰比利时——还有就是以色列。36国里没有非洲国家,也没有中国,只有墨西哥、智利、韩国、土耳其算是发展中国家。在今年OECD发布的数据里。以色列大多数指数都处在下游,唯有两项居前:幸福指数排名第八,饮食健康指数排名第五。
可见健康与幸福的关系,是再密切不过了。论人均住房面积,以色列排名倒数。2011年,这个国家爆发了14万人大游行,飙升的房价是民怨集中的要津。但是,国民骂房价,骂政府滥用国防开支,骂大资本家缺乏公益心,唯独不会骂到食品上。以色列人的平均期望寿命为男性82岁,女性84岁,81%的以色列人说自己很健康,而普通人的健康开支仅占国民收入总值的7.9%。这都比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高出不少。以色列人亲口对我说,他们什么都可以不信,对国产食品的质量是绝不会怀疑的。
那么,还有别的原因吗?
幸福是个主观感受的东西。央视那个“你幸福吗”访问,很多说自己幸福的人讲不出个所以然,或者说儿子要结婚,今年政策好多赚了一点,之类。但在以色列人(此处仅指犹太裔公民)这里,他们典型的家庭文化,是一直在制造幸福的氛围的。他们的幸福感,就我所见,不需要赚钱、结婚等具体的好事来“触发”。
我参加过很多次周五晚的安息日晚餐,餐食一般较简单,桌上点燃蜡烛,郑重一点的就要戴上帽子,读一段祈祷文,不郑重的,坐下规规矩矩地吃就是了。不管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,一般犹太裔以色列人都过安息日晚餐,也乐于邀请朋友到场。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安息日传统的国家,普通犹太家庭不论贫富,不论处于什么状况,哪怕是正处于青春反叛期的少男少女,也都知道周五晚上要和家人在一起。
习惯的力量是最不容小觑的。本-夏哈尔的幸福理论指出:衡量快乐程度的终极指标,是与爱自己、同时也被自己所爱的人共度多少时光。所以,就算你身上背着债,就算你租着很贵的房子,就算你的前程一片昏昧,可你的人生度过了那么多用于联络感情的周五晚餐——这个事实,一定会影响你对幸福的认识和计算。
安息日产生了越出单个家庭的效应:在一个典型的以色列人社区里,人的互助和协作水平相当之高;哪怕你根本不认识一个家庭,但看到他们在烛光里享用安息日晚餐,你也会产生“同一屋檐下”的共存感。因为国家太小,相聚很容易,有时,人们对他人的关心过高了,左邻右舍,从亲戚到同事,就连街头便利店的老板都觉得彼此关系很近,很面熟。过近的关系当然会影响隐私保护,乃至恼人,但从长期来看,这对共同体绝对是有益的——它至少能让人不至于孤独,而孤独,在本-夏哈尔的理论里,是不快乐的主要肇因之一。
本-夏哈尔的另一个观点,尤其值得一提:愉悦和意义的互动会产生幸福。有点抽象,可以这么解释:幸福意味着即使你并不开心,你也从未缺少意义。
以色列人异常看重意义,所以通宵三天之后大睡一礼拜,连续加班两个月后拿到十万元奖金,去豪华餐厅大吃一顿,这种发泄式的消费行为,在他们这里很少发生。不能用一天来报复另一天。这种心理与国情有关:以色列也有“崛起话语”,经常自称比美国还强大,但它还有一种“意义话语”,即:单是住在以色列国,你度过的每一天就都是有意义的。并不只是宗教人群,以及那些坚守犹太复国主义梦想,渴望统治巴勒斯坦全境的右派这么想,就连左派中的左派,那些反政府的,支持巴勒斯坦人抵抗运动的人,也是这么想、这么实践的:只要他们住在以色列,并没有出于绝望而移居伦敦、纽约、柏林,只要他们仍在这里同非正义做斗争,为了一个更加仁善的国家而战,他们就相信自己的存在和活动是有意义的。
第三个要点,就涉及所谓“犹太智慧”了。犹太智慧,常常体现为“精神胜利法”。讲一个著名的犹太寓言:
有个男人,家里小而拥挤,周围环境凌乱,吵闹,他不堪其扰,就去咨询拉比,让他给个主意。拉比说,你去弄一只羊,在家里放一个星期看看。到了周末,拉比告诉他把羊卖了吧。男子照做了,然后他跟拉比说:奇怪呀,我突然感觉我的家很大,很干净,很宽敞!他被惊到了——也很快乐。
你可以说这是笑话,但它从一个侧面真实地道出以色列人的幸福感之源。
当代中国人似乎常常从比较中汲取烦恼,一看别人有出息,自己就焦躁起来。然而,小国寡民的以色列人反而容易满足。因为他们家里的山羊太多了——战争、导弹、恐怖袭击、犯罪、种种攸关生死的危机,还有各个阶层内部以及阶层之间的争吵,无休无止。恰是这些吵闹的存在,为以色列人培养出一种不为生活小节犯急,反而对凡常的、琐碎的生活施予欣赏的能力和习惯,因为,与军国大事相比,这些琐碎是可控的,是小的,容易化解的。在一周的工作之后,以色列人很少期待享受一个兴奋的、刺激的、有吃有喝、声嘶力竭的周末;他们彼此都渴望安静,安静就让他们十分满足了。
我所说的这些,或许都架不住一句反诘:去问问巴勒斯坦人幸福不幸福。这个小国每天都在遭到杯葛,被别国人和本国人安上各种罪名——殖民国家、种族隔离国家、美帝的中东走狗……前不久一项权威的互联网调查显示,在以英语为交流语言的网站上,上帝、大屠杀、希特勒和以色列,是引发争论频度最高的四个主题。每个人似乎都对中东有发言权,都很有把握地谈论以色列的是非,甚至放出民族优劣论的大言。
其实不用他们操心。以色列国内有的是国民性的批评者,他们对居高不下的幸福指数早有批判性的解释:那些受访者最满足的地方,都是家庭、邻居、子女等等,也即私人领域,对公共利益,尤其对国内的不平等状况漠不关心。因此,以色列人说自己幸福,其实反映了他们正在丧失对更大的问题的敏感,堕入心灵的麻痹状态。
缺少幸福感的人,至少能从本-夏哈尔对以色列的肯定中体会到一点什么。幸福的秘诀无法移植,却可以借鉴。家庭的重要性,愉悦—意义的关系,还有反思与自我安慰,懂的人认为很简单,不懂的人一辈子都在门外打转。
我的房东雅各,除了实践合作居住、做积极生活的倡导人外,还是一位上帝公平论的信徒。他对瑞典这种“最幸福”国家从不感冒。
“看看瑞典人的自杀率,再来跟我谈幸福,”他说,“世上自杀率最低的国家:西班牙、希腊、土耳其、意大利、墨西哥——还有以色列。”
冰天雪地给人施加的孤独感,是幸福的以色列人无法忍受的,他们最爱海滩,在常年的干热难耐之中涌向自己国家那一点点海岸线,硬是把这乏善可陈的海滩提拔成自己国家的魅力之源。特拉维夫,风光平平的第二大城市,总会在宣传自己的页面里放上年轻人在海滩上蹦跳欢呼的照片:看呀,我们多幸福。
作者:云也退,独立记者,书评人,译者,译有托尼·朱特《责任的重负》、E.萨义德《开端》,目前有望出版第一本个人作品,距离成为旅行作家只差一张返程机票。由于屡屡提前庆祝还未到来的自由,被视为一个尚可一救的文人和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。
作者:
harold
时间:
2013-11-19 13:07
活着&生活
作者:
harold
时间:
2013-11-19 13:54
能够到论坛上的兄弟,大部分应该是高不高、低不低的个体,应该是看个人体会和所在群体影响来发表见解,一般不应该有致自身地位之外的、纯某种信仰的发挥,专职的也看不上这里(毕竟相对的小众。。。)
幸不幸福只有
家里人
知道,
不同层次、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感受,标准不可能一致,只有以上看下才能感觉到些许的幸福,呵呵。。。
何必大张旗鼓的四处乱问,自讨巴掌
作者:
harold
时间:
2013-11-19 14:00
妻子嗲嗲的问丈夫:“你喜欢我的柔情似水,还是迷恋我的性感身材呢?”丈夫为难了一会,答道:“我就喜欢你的这种幽默感!!”
作者:
harold
时间:
2013-11-19 14:23
据天山网,晚8点,乌鲁木齐72岁独居老人刘光华吃上了今天的第一餐.她嚼得很慢很慢\"不能都吃完,半夜饿了怎么办,剩下的要带回去.\"自今年3月她几乎天天来这家面馆,从没被收过钱.老板说:老人吃的少,也不缺她这碗,只要她想吃,什么时候来都行.
[attach]3476[/attach]
满满正能量
实际应该到哪儿去吃???
作者:
抵押菠萝兔
时间:
2013-11-19 17:52
[quote=harold,48673]据天山网,晚8点,乌鲁木齐72岁独居老人刘光华吃上了今天的第一餐.她嚼得很慢很慢\"不能都吃完,半夜饿了怎么办,剩下的要带回去.\"自今年3月她几乎天天来这家面馆,从没被收过钱.老板说:老人吃的少,也不缺她这碗,只要她想吃,什么时候来都行.
...[/quote] 餐馆老板是好心人啊,民政部的人不知道都干啥去了。
欢迎光临 战网中国 (http://battlecn.net/)
Powered by Discuz! X3.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