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网中国

标题: 拍案叫绝之:“灭人之国,必先去其史。”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被关了    时间: 2013-11-8 13:02
标题: 拍案叫绝之:“灭人之国,必先去其史。”
刚才在新闻首页看到“两个不能否定”
点进去以后看到“灭人之国,必先去其史。”这句话实在是拍案叫绝
http://news.xinhuanet.com/overseas/2013-11/08/c_125669079_4.htm
古人总结得真好,这话把我这几年来模模糊糊的感觉一下子说透了,说亮了

这些年来的历史翻案风、争论国民党共产党谁的抗战贡献大,基本上都是这个思路
把普通民众的历史观、价值观搞混搞乱了,就自然而然演变了
作者: harold    时间: 2013-11-8 13:52
NOD
作者: 抵押菠萝兔    时间: 2013-11-8 14:43
玛雅人顶不住了,楼主来接班吗?
作者: xilihutu    时间: 2013-11-8 15:57
[quote=抵押菠萝兔,46515]玛雅人顶不住了,楼主来接班吗?[/quote] 吵架要有理有据,要不和泼妇有啥分别呢?
李敖有句话说的好”不要骂人是个混蛋,要证明他是个混蛋“
如果每天光是互相挑刺而不是辩驳观点,不就沦为和那些五毛一样的低等人行列了吗?
老实说,这文章我看完了。我的评价是,有些话是有道理,但组合起来就是纯放屁。假大虚空满篇皆言而无一实事,避实际问题不谈而用虚华理论。还是那句话,他们不敢讲道理,只敢讲理论,因为他们根本没道理。
作者: 抵押菠萝兔    时间: 2013-11-8 19:54
[quote=xilihutu,46529]吵架要有理有据,要不和泼妇有啥分别呢?
李敖有句话说的好”不要骂人是个混蛋,要证明他是个混蛋“
如果每天光是互相挑刺而不是辩驳观点,不就沦为和那些五毛一样的低等人行列了吗?
老实说,这文章我看完了。我的评价是,有些话是有道理,但组合起来就...[/quote] 我这个毛病总改不了,见了怂人压不住火。
见了五毛不调戏一下总觉得暴殄天物。
言归正传,那个文章我粗略看了一下,感觉一点道理都没有。
什么叫历史虚无主义?那个扁担先说是朱德的,后说是林彪的,又改成朱德的,到底是谁的?
还有开国大典的油画涂改了几次?自己都不尊重历史随意篡改历史,自己才虚无吧。
作者: 大力牛魔王    时间: 2013-11-8 21:39
很多东西该翻一翻,但是翻的过程中出现了另一种极端,好些人还跟着这个极端走,这就有意思了:一个社会的人们被忽悠来忽悠去,总是让人卖还替人数钱。。。
其实这说明了一个大家很熟悉的道理: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。把这句话扩展一下,就是历史是占有资源的人书写的。于是,历史怎么写,之后又怎么翻,恰恰显示了资源占有的格局。
作者: mirac1e    时间: 2013-11-8 22:45
[quote=大力牛魔王,46597]很多东西该翻一翻,但是翻的过程中出现了另一种极端,好些人还跟着这个极端走,这就有意思了:一个社会的人们被忽悠来忽悠去,总是让人卖还替人数钱。。。
其实这说明了一个大家很熟悉的道理: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。把这句话扩展一下,就是历史是占有资源的人...[/quote] 历史怎么写,之后又怎么翻,恰恰显示了资源占有的格局。
------
这句的确是水渠少有含氧量较高的
作者: 抵押菠萝兔    时间: 2013-11-9 08:48
  1950年代初期,一篇颂扬朱德艰苦朴素精神的文章——《朱德的扁担》被编入了小学教材。然而,在十多年之后的1967年2月,学生们过完寒假回到学校后发现,同样一篇课文,已经换成了《林彪的扁担》。无数的“红小兵”们又开始在这篇课文中学习林彪的艰苦朴素的精神。

  仅仅数年之后,林彪事件发生,教材又悄然换回了《朱德的扁担》。一根扁担,就这样随着政治风云变幻而不断发生换位。这是对常识的亵渎,还是对现实的嘲讽?

  虽然这个故事是出现在语文课本,但从来以课本和老师的话为金科玉律的孩子们,如何去辨别虚构与真实呢?

  教材之于一个人的意义,远不止于普通的书籍。教科书中的内容成为一种先验的常识和固有的知识框架,而被不假思索接受下来。由此出发,这些常识成为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起点和原点。
作者: 抵押菠萝兔    时间: 2013-11-9 08:52
《开国大典》完成后才三年,就发生了“高饶事件”。作为国家副主席、政治局委员的高岗于1954年初被撤销职务,8月自杀身亡,此后又被开除出党。中国革命博物馆要求董希文修改《开国大典》,将画面上的高岗形象抹掉。《开国大典》中的第一排领导人全是国家副主席,从左至右依次是:朱德、刘少奇、宋庆龄、李济深、张澜、高岗。因为高岗站在前排最边上,为了不使画面损坏,董希文在其它油画上做了多次实验后才动笔,删掉了高岗的画像。

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后,刘少奇成了党内最大的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”而被打倒。革命博物馆通知董希文在画面上去掉刘少奇。这个修改工程就更难了,因为不是简单地去掉一个人,而且要另外补上一个人,还要牵动旁边的人。更为难的是,董希文此时已得了癌症,手术后虽然情况尚好,但体力衰弱,实在难以负担这样繁重的精神和体力劳动。然而他仍然抱病奉命到博物馆亲自进行修改,在刘少奇的位置上改画了董必武。很遗憾,等到刘少奇得到平反昭雪之日,董希文已不幸逝世,他再也不能亲自在《开国大典》上恢复刘少奇的形象了。

1972年,当时中央文革小组为纪念毛泽东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发表30周年而筹办纪念美展,把董希文从干校调回北京,要求他重画此画,而此时董的癌症已到了晚期。“文革”后期,又有人想抹掉画面中的林伯渠(1945年以来的政治局委员),因为他在延安时曾反对毛泽东和江青结婚。这时董希文已去世,就找到了靳尚谊,靳尚谊不忍修改原作,就重新复制了一幅,这是此画的第四稿。

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随着刘少奇的平反,本着实事求是、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,中国革命博物馆征得上级同意,决定将《开国大典》恢复原貌。但董希文的原作因在“文革”中蒙受不实之词的连累,作了很大的改动,难以恢复原貌,董希文家属也不同意在原作上再改动。博物馆只好委托著名画家靳尚谊修改,当时靳尚谊忙于其他事情,便推荐了北京青年画家阎振铎、叶武林。他们在《开国大典》的复制品上画上了刘少奇和高岗。至此,《开国大典》终于恢复原貌——这就是我们今天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览厅里所见到的《开国大典》(复制品),而原作则存放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画库里。

《开国大典》历经风风雨雨的磨难,在不同的政治气候下显现出不同的面貌,它是特殊时期被扭曲的艺术和政治关系的最有力的证明,是共和国历史的见证。
作者: 雨中过客    时间: 2013-11-9 21:58
我以前只知道实事求是,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现在怎么要说“对的是对的,错的也是对的”了啊。
作者: Firebat    时间: 2013-11-12 09:25
人被狗咬了,你总不能再咬回去吧!



作者: fatbarbar    时间: 2013-11-12 17:58
大明灭了元的史,大清“修编”四库全书灭了明的史,民国恢复汉字为官方文字,灭了清的史,后清说自己是抗日的中流砥柱,把民国从抗日名单里抹去,灭了民国的史。凡是想通过教育灭掉下一代的常识和智商的,都是在灭中国人的史。
作者: zxc51405140    时间: 2013-11-13 18:33
沒錯..




欢迎光临 战网中国 (http://battlecn.net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1